top of page
搜尋

「只是為了興趣學琴,所以不考試。」,這個想法是不是對?其實 是不是我們都想錯方向?

自我開始教琴以來,我一直收到不少的人要求「只是為了興趣學琴,所以不考試。」。當然,作為老師的我也尊重學生的決定。但是,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想法會在學生當中出現? 筆者認為這個錯誤的想法是源於很多的原因,當中包括了社會風氣、普遍老師的教學方式 、部分老師的技術不堪…… 的因素。


為休麼「學樂器= 考試培訓班」?


ree


首先,很感謝大家看小弟的blog🙇,雖然看的人不多,但筆者仍希望透過blog來發表我的教學想法。始終香港教琴的人很多,總是要找些參考來評估老師😂。


考試 的作用其實是考核技術和知識。在音樂世界中原先是沒有任何技術評核的,但當音樂慢慢普及後,由於演奏者眾多,所以人們開始設立音樂考試來讓自己知道自己的技術水平在哪裡。根據維基,倫敦聖三一學院於1877 年才設立第一個樂器考試制度。所以,大作曲家巴哈 (1685-1750)和 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(1782-1840),其實也沒有考過音樂試。


但不知為何,由小到大,大家都好像將音樂考試無限升級成 小提琴階級 這樣,好像8 級的人永遠高級過6 級,6 級的人就高級過3 級,從沒有考級就一定是非常差,好像考了級就階級地位高一些。 我曾經也有這個想法,但當我到了大學,又到了很多管弦樂團拉過,我慢慢沒有問別人「幾多級」,因為我發覺根本級數不能直接影響別人的實力。


很多拉琴好強的人可能連演奏級也沒有,但入讀了世界一流的音樂學院,甚至成為音樂家。

從來樂器課程的進度都因人而異,最多只有大概相同。課程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類 1.技術 2. 演奏,技術需要透過一些練習曲或練習才可做到,演奏就透過演奏歌曲的經驗來學習,所以通常學生學琴都會有兩本書:一本練習曲、一本歌曲集。 要有良好的技術才可以拉好歌曲,而歌曲的情感要靠經驗和指導來做到。不知為何,筆者接過的學生中 (即中途轉本人)大部分都是技術不好,而普遍老師都喜歡長期給技術水平高一兩班的曲目給學生(考試曲目成為了熱門),然後苦練半年來 「催谷」學生,再一箭雙雕考樂器試。對於筆者來說,這個方法其實是不適合大部分人的,反而有很多反效果,例如:學生錯誤將考試當成那萬惡的根源,甚至放棄音樂。


學生有分很多不同的性格、目標、音樂天賦 (筆者相信每位學生都有,問題是哪時才發現到),「催谷」的方法就等於和一個練跑馬拉松練習只跑長馬一樣,是治標不治本,因為當中缺乏其他肌肉練習,可能跑了不久就受傷跑不動。換在樂器可能學生在苦練後拉到,但他們都無法吸收,之後連樂譜也看不明白,然後單靠複製和老師的演奏來自己拉音樂。


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內容,其實學生已經在預備考試前已經有一個足夠的技術水平,根本不用「死操爛操半年」。 有一些人,可能只要3 個月就可以考到一些樂器試,因為他們在日常的樂器學習中已經取得了一個良好的演奏、看譜、聆聽技術 ,在正式課堂前就自己閱好了譜、拉好了大部分的音。


筆者從來都不信由 grade 1 拉到grade 8書 就代表畢業,可以不再學,也不相信音樂只是局限於這些曲目。音樂之豐富,是在於它的多元性,考試永遠只能覆蓋那些主流的音樂,世界上還有很多音樂等着我們去發掘,而發掘的本錢就是在課堂上學到的演奏、看譜、聆聽技術。當然考試也不是萬惡的,始終它是一項演奏的經驗,但費用也不菲,大家不心這麼沉迷,夠用就好了。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